当前位置: 手心看书 科幻 大国院士 :核聚变航母?

:核聚变航母?(2 / 5)

    有些意外的是,第二篇论文比第一篇论文要详细很多,不仅罗列出了相关制备方式,也附上了对这种KL-66室温超导材料的完整检测报告和实验数据。

    从这方面来看,第二篇论文才更像是一名正儿八经科研人员上传的东西。

    “有点意思。”

    看着两篇不同的论文,徐川摸着下巴思索了起来。

    从第二篇论文来看,这种KL-66室温超导材料的机理和实验数据几乎完美的符合超导材料的检测数据,并不像是造假的数据。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代入进去的话,第一篇可能也没什么问题。

    那第一篇论文和第二篇论文,可能是为了争夺科研成果?

    毕竟按照学术界的规则,有很多奖项是颁发给第一个提出或做出这项成果的人的。

    比如诺贝尔奖,不仅仅只颁发给第一个做出成果的人,还限制了获奖者的人数最多只有三个。

    诺奖从来都不颁发给团体,哪怕是他带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人研发出了可控核聚变技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人员也不会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当然,如果徐川将可控核聚变技术中各大难题全都拆解开来拿出去,以他单独一人,或者两三人的形式公布,包揽最近四五年的诺奖一点问题都没有。

    无论是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亦或者第一壁材料,亦或者是氚自持等技术,都是妥妥的稳定诺奖级成果。

    不过他不可能这么做就是了。

    倒是这种名为KL-66的室温超导材料,还真有可能。

    都不需要它能稳定的保持超导现象,不需要它是商业化成品什么的,只需要证实了它具有超导性质,那么发现者获得诺奖是妥妥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的话,出现这种一篇论文发两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前面那篇论文,很明显是为了抢占诺奖成果而率先公布出来的。

    如果没有意见的话,接下来应该很快就会有相关的指责、扯头发等方面的新闻出现了。

    对于这种事情,活了两世的徐川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当然,他感兴趣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这种KL-66的室温超导材料,是否真的可以复刻出来,且具备超导性能。

    如果这要是真的,再结合他手中还没有公布出去的室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意味着什么,已经很明显了。

    这足以说明,在室温超导材料领域,并不只有一条路线。

    也意味着人类以前对于材料学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走了‘歪路’。

    带着兴趣,徐川迅速起身,准备前往川海材料研究所亲自动手做一下复刻实验。

    不管真假,反正目前他对这种简单的室温超导材料的合成方式相当感兴趣。

    如果被证实为真,则意味着材料学可能将迎来一个超级大转弯,甚至可以说得上是‘调头’的发展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Copyright © 2022 笔趣阁 All Rights Reserved.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