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心看书 仙侠 从道士下山开始的仙路 老子尔想注

老子尔想注(1 / 2)

    进入入定状态的何维同,什么也顾不得了,他从虚影中看到了许多他从没看到过的东西。

    他眼界大开,什么丘山、司藤,都是身外之物,他让司藤自己玩,然后便不在去管。

    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暴晒,他都一动不动,天黑了白,白了又黑,何维同这一坐就是半个月。

    期间,他连一个小动作都没有,就如同死了一般。

    半个月后的一个凉爽的清晨,此时已经是初春,何维同缓缓睁开了双眼,他从道的世界脱离出来。

    他有些饿了,若不是身体抗议他还能继续入定下去。

    这半个月的里,他收获颇大,可以说他已经得到了一部分传承。

    何维同不知道是自己的悟性真的好,还是说天意让他得到这份传承,总之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难。

    当然,这是他第一次感悟,他不知道他这个速度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他得到了一本书,天师道立教的根本性著作。

    《老子尔想注》,是一本已经失传,只剩下少部分的经典著作。

    《老子尔想注》是张道陵对《道德经》的注释,换句话说就是,张道陵对“老子”一文的理解。

    在张道陵眼中,《道德经》的内容很不一样,他的理解与别人不同。

    所以《老子想尔注》名义上是对《道德经》的注解,实则是“托遘“《道德经》已达到“以训初回“和“济众大航“的目的。

    它通过增删、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统地改造《道德经》,将“道“神格化,突出其“布道诫“的训示意义,引导人们追求长生成仙的道教理想。

    通过这样的诠释,将“道德经”这样的哲学文本改造成宗教经典,为道教的形成及传播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道教创立的重要标志。

    说到底就是,《老子尔想注》是张道陵吸收了一部分老子的观点,再融合自己的观点的一本书。

    《老子尔想注》还流传的一部分,那是来自敦煌莫高窟的古迹。

    何维同此次得到的是全本。

    通过研读,何维同初步了解了张道陵的思想。

    这本书没有教人怎么修炼,里面写的是一些理论。

    《想尔注》将“道”等同于“一”,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则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夫一也。”

    这样,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学家老子就成为了天师道所信奉的神。

    《想尔注》认为善保精气就可以实现仙寿。

    主张和五脏五行之气,“和则相生,战则相克”;阐述房中术要领:“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认为得此要领,也可长生不死。为了自守,就要求做到无思欲、无为无名、不贪荣求宠、不争强好胜、不为恶事等。“奉道诫,积着成功,积精成神,成神仙寿,以此为身宝矣”,这就是《想尔注》成仙之纲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Copyright © 2022 笔趣阁 All Rights Reserved. XML地图